更新:2017-02-08來源:中國環保在線作者:
隨著近年來產業轉移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壤修復,這一原本鮮有人問津的細分板塊,正逐漸被業界所關注。超10萬億的市場蛋糕,則是人們賦予這一新興產業的搶眼稱謂。而如何爭食萬億盛宴,卻讓不少企業犯了難。
土壤修復加持多重利好 離10萬億盛宴還有多遠?
2013年,湖南鎘大米事件;2016年,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眾多毒地背后其實都源于同一問題:土壤污染。
據《人民日報》報道,在2014年國土部與環境部聯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顯示,此次調查的81塊工業廢棄地的775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0%;在調查的近千家重污染企業用地及周邊的逾5000余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遠超31%;在調查的146家工業園區的2000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比竟達29%。窺一斑而可見全貌,從污染類型看,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0%。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認為,目前,我國有污染場地30萬—50萬塊。
土壤“生病”了咋辦?在國外,土壤修復并不是一個新的詞匯,在國內,這卻是一個蹣跚起步的新興產業。轉折點發生在2012年。2012年3月,《“十二五”規劃綱要》正式印發落地,作為七大新興戰略產業首位的節能環保被置于輿論風口,其中土壤修復赫然位于環保產業重點發展之列。
其后的數年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同時,土壤修復亦呈現出持續增溫的迅猛態勢:工程項目數量由少變多,項目規模由小變大,業務結構從單一轉變綜合服務。而在2016年印發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則對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的任務與時間表予以了明確。
從國務院出臺的“土十條”到20省份發布土壤污染防治地方版規范,在“從無到有”到提質增效的產業周期中,土壤修復正釋放出一個積極信號:即土壤修復已成為業界關注焦點,它不再是一個概念化的綠色理念。
除了污染防治政策不斷落地,在房地產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強勁的掘金潛力亦是土壤修復的催化劑。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包括農田污染修復、工業污染土壤修復以及城市土壤污染修復在內的土壤修復市場往往需要重資投入,少則千萬動輒過億元。據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與《2015中國土壤修復發展白皮書》不完全數據統計,僅在2007年—2015年的短短8年間,全國土壤修復合同簽約額就已飆升十余倍,資金總量累計為90余億元。如若按照土壤修復僅占中國環保產業10%的比例測算,未來5年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到超10萬億元。
至此,土壤修復被視作下一個資本追逐目標。在蜂擁而入的掘金者中,更不乏眾多“外來者”。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曾公開表示,跨界進入土壤修復領域的企業大致可分為三類:傳統環保設備企業脈絡延伸,誠如水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固廢處理、監測設備等企業;上下游企業拓展產業鏈,如生態園林景觀、建筑設計、樁基、水文地質、工程機械企業;去產能下尋求轉型,則涵蓋水泥、鋼鐵、房地產企業等重點行業領域。
但在駛入發展快車道的同時,土壤修復行業本身也出現了一些亂象。事實上,由于牽涉多個環境要素的綜合治理,土壤修復對于技術門檻的要求較為嚴苛,而一些經驗少、技術儲備不夠的從業單位所做的項目,讓政府管理部門和客戶產生了害怕心理。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環境管理剛需日漸提升,啟動項目的市場要求又愈加嚴苛復雜,土壤修復自帶的上述“痛點”亦將對這一市場良性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就目前行業存在“走得快、管理慢”的痼疾而言,“下一步,希望《土壤污染防治法》能盡快出臺”,有業內人士說道。顯然,面對土壤修復這塊“大蛋糕”,掘金者們還需做足功課,以搶占行業制高點。